標題:
- 南部哪些地方有大批發商或是東西較便宜((布料.鞋子.飾品))
- 請問一下,台中以北的兩棲爬蟲店...20點
- Nissan GT-R SpecV'09
- 砌機的問題...2
- 我今年商業統測預估452,請問各位大大這樣推德明會上嗎
- 100統測機械推甄學校
- 有關nVIDIA GeForce4 MX 440 顯示卡安裝
- e三個人物叫咩名--20點.........thx
- 大葉大學學費--急急急~~
- 宜蘭家教時薪大約都多少?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戰國史最後勝利是誰????
發問:
戰國史最後勝利是誰????
最佳解答:
是秦朝! 戰國史資料 開始時期 1. 傅樂成《中國通史—先秦史》 春秋 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 戰國 公元前480年至前222年 2. 《國史提要》 春秋 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 戰國 公元前480年至前221年 3. 周谷城《中國通史》 春秋 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 戰國 公元前480年至前222年 4. 錢穆《國史大綱》 春秋 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242年﹚ 戰國 魯悼公元年﹙前 年﹚至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 5. 錢宗范、徐碩如《春秋戰國史話》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 戰國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6. 范文瀾《中國通史》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前403年 戰國 公元前403年至前221年 王政霸政 1. 錢穆《國史大綱》,「自周室東遷,西周封建統一之重心頓失,諸侯如綱解紐,內篡弒外兼併掠奪多事,亟亟不可終日,自有霸政而封建殘喘而得苟延,霸政可說是變相的封建中心。」 2. 周谷城《中國通史》,「霸政的歷史地位,當封國等級已經動搖,統一的帝國尚未出現之際,霸政實成了一種因應時代的要求的必然產物,它在一方面逐漸收束了貴族分封制,在另一方面卻準備着統一的帝國制。」 3.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春秋時的政治是爭霸,戰國時的政治是兼併。」 4. 李定一《中華史綱》 戰國在歷史上社會變動的主要原因: 1. 貴族式的戰爭目的轉變動為佔奪土地與消滅敵人。 2. 中華文化廣被四裔 通過戰爭和吞併,中原文化四方傳播。 3. 經濟的變革 各國戰國時為了增加生產而進行改革,發展國力,統一天下便要增强自己經濟實力。 4. 社會階級的泯絶 君主為增加自己國力,招覽賢士,人民有參政的機會,階層觀念消失,人民不會永遠只在自己的階級。 5. 養士之風盛行 君主招覽賢人,收納賢人成為門下食客。 5. 徐碩如 西周 春秋 經濟 a. 公田制 私田制 b. 官商﹙只造貨物給予官方﹚ 自由商人,間接促進交通 c. 自給自足 有市墟的產生以授貨物,有些人逐漸脫離農業,有大城市的出現 政治 a. 貴族政治 平民可參政﹙增加國力﹚ b. 周室統治 霸主﹙血緣疏落,王畿縮少﹚ c. 封建制 中央集權郡縣制 d. 用人唯親 以軍功定爵位 文化 a. 迷信鬼神 b. 貴族才有機會讀書 私人講學,如孔子 有個人著書立說,如九流十家 教育普及 6.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史》 I. 版圖縮少 導致王權衰落;經濟上稅收減少、被削弱;軍力因稅收減少而變得薄弱 再不是欖核型的發展,土地﹙諸侯﹚向四面八方發展,原則上按着土地、資源而發展。 II. 財力窮困 節省開支—儀式簡化 借貸—向諸侯借貸,重心由中央轉移到地方政府 III. 天子權威下降 東周後,周天子再沒有到封國巡狩,諸侯亦沒有向天子朝覲,諸侯坐大 IV. 諸侯僭越禮制 封建制度建基在禮上,諸侯僭越禮制,即表示封建制日漸崩潰 春秋戰國變化特色 1. 顧炎武《日知錄》,「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絶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絶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絶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不聞矣。」
其他解答:
你所指既戰國史係指 日本戰國史 定 春秋戰國史。 春秋戰國史: 戰國時期諸侯間相互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國、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篡奪齊國。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越國及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併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小國尚有周、宋、衞、中山、魯、滕、鄒、費等,後來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儀渠,南面有巴蜀和閩、越,至秦統一,已多與中原民族融合。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趙烈侯用相國公仲連進行改革,在政治、財政用法家,教導用儒家;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韓國初期曾進行改革,但不徹底,造成一些混亂。後韓昭侯起用申不害,以「術」變法;齊國起用鄒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實行改革;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中期、後期,關東六國相繼衰落,魏國先霸於戰國,但後來在前353年、前342年和前340年中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都慘敗給齊軍,而最後的吳城之戰中被秦商鞅擊敗,主帥被俘,河西丟失,首都安邑暴露於秦軍之下,魏惠王只好遷都到大梁,三戰皆敗的魏國一直也再沒有復興起來。 楚國於前313至前311年間三次大戰秦國都失敗,後來更在前279年被秦軍於鄢之戰大破,前278年連首都郢也被秦將白起所攻陷,被逼遷都到陳,其後再不斷遷都到壽春,躲避秦軍,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 而第二強國齊國也在前286年攻滅被諸國垂涎的宋國,引致六國聯兵於前284年圍攻,被聯軍重創,甚至只餘下兩座城池。雖然後來田單收復齊國失地,但國力也大不如前。 只有趙國有能力抗衡秦國,前307年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使國力、軍隊戰力大增。在趙惠文王時代更為鼎盛,手下文有虞卿、藺相如、趙勝,武有趙奢、廉頗、李牧等,但自孝成王後期,人才都相繼死去,當長平之戰秦國殺死趙國四十五萬士兵後,趙國國力嚴重衰落,至此難以抗衡秦國。雖然其後,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信陵君也於後來率軍於函谷關外大勝秦軍,但這些小敗仗也不足令秦國衰落,秦國最後用了十年時間,把六國一一消滅。 日本戰國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8%E5%9B%BD_%28%E6%97%A5%E6%9C%AC%29&variant=zh-tw|||||秦呀 因為它統一了六國了 結束了戰國分裂時代....D1B39E804036C6B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