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求出師表的內容和感想

發問:

求出師表的內容和感想 更新: 對唔住,講錯野! 應該係出師表的簡介 如果有,就揀你做最佳回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諸葛亮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第一部分是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歎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於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遊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雲:“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2010-05-05 21:09:15 補充: 字數太多,再補上 感想 這是蜀漢後期諸葛亮安邦定國的一種策略:以攻代守,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策略在當時的情況下弊大於利。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字裡行間透露出諸葛亮時刻不忘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這也導致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天妒英才! 亦有人說; 讀出師表而不泣者,非忠臣也。 2010-05-05 21:09:22 補充: 出師表中雖然有述軍事國務,中間插有以前三顧之事,忠誠心意洋溢於字裡行間,其中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之句實在道出了那種百感交集的情緒。 而後表中表明與曹操誓死不兩立的決心,然後帶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偉大情懷,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雖說未必能成事,但帶出了蜀在人在,蜀亡人亡同生共死的意思。 2010-05-06 21:19:03 補充: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西元227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困乏。於是諸葛亮派人與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後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後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表的內容主要提到了自己受先主之恩,當以畢生精力報答,表達了自己北伐的決心。又對後主的執政提了幾點要求。 2010-05-06 21:19:23 補充: 出師表的簡介...... =.=! 2010-05-07 12:47:41 補充: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西元227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困乏。於是諸葛亮派人與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後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後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表的內容主要提到了自己受先主之恩,當以畢生精力報答,表達了自己北伐的決心。又對後主的執政提了幾點要求。

其他解答:D1B39E804036C6BD
arrow
arrow

    xvnjc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